第九屆四川宣傳關心下一代新聞佳作
參評作品推薦表
?
作品標題 | 不到一半未成年網民用過青少年模式,家長不能把孩子推給手機 | 推薦單位 | 封面新聞 |
作 者 (主創(chuàng)人員) | 蔣璟璟 | 編 輯 | 謝靈捷 |
刊播單位 | 封面新聞 | 首發(fā)日期 | 2022年11月30日 |
刊播版面 (名稱和版次) | 封面新聞 | 作品字數(shù) (時長) | 920字 |
作品評介 (120字以上) | 本篇評論從“全國未成年人互聯(lián)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”出發(fā),直面“青少年模式使用率”不足的現(xiàn)狀,深度剖析了其成因以及背后家長監(jiān)護責任的缺失。文章說理透徹,旗幟鮮明地重申了“家長是孩子健康成長第一責任人”的價值共識,就重建良性的親自關系和相處模式,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。從具體議題切入,體現(xiàn)了對下一代的關愛關懷。 | ||
采編過程 | 本文由評論員發(fā)現(xiàn)新聞線索、申報評論選題,后經部門總監(jiān)把關確定最終選題、寫作角度等。而后撰寫成文,走公司內部發(fā)稿流程,經三審三校最終刊發(fā)。 | ||
社會效果 | 這篇評論刊發(fā)后,被廣泛轉發(fā),在朋友圈內不少人都以此為契機反思“手機帶娃”之害。引申出家長關于自身育兒責任的切記反思,對于推動監(jiān)護人用好、用足“青少年模式”、保護下一代健康成長,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。 | ||
超長作品特別推薦,總編輯簽字: |
《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(lián)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》11月30日發(fā)布。報告指出,91.2%的家長會對子女進行一定程度的網絡安全教育,84.6%的教師表示學校為學生設置了網絡安全教育課程。此外,未成年網民中,設置過青少年模式的比例為48.2%。給孩子設置過青少年模式的家長比例為47.3%。(中新社)
青少年的網絡沉迷問題,備受各方關注。事實上,智能終端占據(jù)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與時間,這是全年齡段的共同現(xiàn)象,甚至還有“網癮老年”一說。這種沉浸式的環(huán)境,給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網絡,構成了巨大挑戰(zhàn)。
近年來,防范未成年人網絡沉迷,在主管部門和主流平臺的共同努力下,已經筑起了基本的技術防線。這其中,至關重要的就是“青少年模式”。按照設計,一旦設置了“青少年模式”,有關App的使用時長、內容池、支付功能等等模塊,都會作出針對性限制。但從實際反饋的情況看,這一對癥下藥的保護工具,并未能充分發(fā)揮效能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未成年網民中,設置過青少年模式的比例為48.2%。給孩子設置過青少年模式的家長比例為47.3%。之所以會有如此結果,一方面自然是由于“青少年模式”的普及度、滲透率還不夠高,不少家長對此并未應知應曉,自然也就談不上應用盡用了。而從另一方面說,仍有相當多的家長對于“孩子沉迷手機”并不以為意,更有甚者索性習慣于“手機帶娃”樂得清閑。在此心態(tài)下,自然對“青少年模式”提不起興趣。
防范未成年人網絡沉迷,需要技術工具,但更需要基于共識的共同參與。很多時候,最需要上心的家長們,反倒在此事上缺席、失位。似乎,離開了手機,就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成長、如何安排親子時間。把孩子視作“神獸”、看成“麻煩”,以敷衍、打發(fā)之心態(tài)育兒,那么不知不覺間,下意識就把孩子推向了手機和互聯(lián)網。一個顯然的邏輯在于,重視防范孩子手機沉迷的家長們,本就會通過各種方式控制其使用時長。而對此缺乏認知的家長們,就算有現(xiàn)成的“青少年模式”也懶得去用。
僅有不到一半的家長給孩子設置過青少年模式,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也是觀察大眾對青少年網絡沉迷問題重視程度的一個直觀指標。系統(tǒng)治理未成年網絡沉迷,技術工具只是一個充分條件。畢竟,技術工具,永遠取代不了家長作為第一責任人的重視與引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