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屆四川宣傳關心下一代新聞佳作
參評作品推薦表
?
作品標題 | 敘永青年沈小容乘關懷而奮進:踏上夢想階梯 傳遞希望之火 | 推薦單位 | 瀘州市關工委 |
作 者 (主創(chuàng)人員) | 馮雙紅 | 編 輯 | |
刊播單位 | 關愛明天雜志 | 首發(fā)日期 | 2021年12月 |
刊播版面 (名稱和版次) | 2021年12月刊總第144期第42-43頁 | 作品字數(shù) (時長) | 2951字 |
作品評介 (120字以上) | ?文章以兩封寫給省關工委執(zhí)行主任張中偉的感謝信起筆,引出命運多舛的孤殘女孩沈小容特殊的人生經(jīng)歷。本文詳細記錄了該女孩在省、市、縣、鎮(zhèn)關工委的共同努力下,先后完成面部手術和手部功能性恢復手術,并完成初中、高中、大學學業(yè),從而走向工作崗位,以時間為線索,以人物命運為依據(jù),以關愛事件為轉折,體現(xiàn)了關工委“五老”關愛后代、無私奉獻,受助女孩自強不息、堅強勇敢的良性互動,讓文章細膩感人,暖人心脾。 | ||
采編過程 | 筆者有幸參與了省、市、縣關工委領導對孤殘女孩沈小容長達八年的關愛全過程,通過對當事人的書面采訪和自身工作回顧,將省、市、縣關工委的傾情關愛和孤殘女孩的逆境成才、感恩奮進作了生動描寫。 | ||
社會效果 | 進一步弘揚“五老”精神,傳播正能量,營造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(huán)境。 | ||
領導簽名:??????????????????? ?????????????(推薦單位蓋章) ? ? 2022年 ?月 ?日 | |||
超長作品特別推薦,總編輯簽字: |
2019年8月,她被四川省文軒職業(yè)學院計算機應用專業(yè)錄取,在給四川省關工委執(zhí)行主任張中偉的感謝信中她這樣寫到:“敬愛的張爺爺,您知道嗎?在您的關心下,我現(xiàn)在考上了大學,即將步入大學校園。每當我遇到挫折和失敗時,腦海中總會浮現(xiàn)您鼓勵我時說的話,頓時我會感覺全身從滿力量和希望,這份力量一直伴隨我的學習和生活,讓我的人生越來越亮,也讓我擁有直面自身的缺點和與眾不同的勇氣?!?/p>
2021年9月,她即將大學畢業(yè),正在重慶一家公司實習。當從敘永縣關工委辦公室獲悉,張中偉將再次到敘永調(diào)研關心下一代工作后,她寫下了第二封信,并委托縣關工委一定要將她的感謝信轉交張爺爺。這封信中,她表達了一定會將愛心傳遞的決心。她寫到:“張爺爺,在大學的這兩年里,我牢記您的殷殷囑托,用自己的行動傳遞愛。大學里,我加入了學校的青年志愿者協(xié)會,周末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校外做一些志愿者活動,去社區(qū)幫助小朋友補課,看望留守老人,陪爺爺奶奶說話,并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也去社區(qū)打掃衛(wèi)生等。與此同時,我還獲得了助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,通過了英語等級考試、普通話等級考試和計算機考試。現(xiàn)在,我即將大學畢業(yè)。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,我會以您為榜樣,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?!?/p>
這個兩次寫信給張中偉的姑娘叫沈小容,今年24歲,是瀘州市敘永縣江門鎮(zhèn)高家村人。在整個四川省關工委系統(tǒng)關愛的困境青少年中,她是其中普通的一個;但因那多舛的命運和堅毅剛強的品格,她又是與眾不同的一個。
突發(fā)的家庭變故
1997年,尚在襁褓中的沈小容被親生父母遺棄在江門鎮(zhèn)的街道上,在被江門鎮(zhèn)工作人員發(fā)現(xiàn)后,她被送到了無生育能力且身患精神疾病的養(yǎng)父母家。那時候,家中的爺爺奶奶70歲出頭,十分疼愛沈小容,將她當成親孫女養(yǎng)育。雖然家庭并不富裕,養(yǎng)父母身患殘疾生活不能自理,但沈小容在爺爺奶奶的庇佑下,依然健康快樂的成長著。然而好景不長,2008年,敘永全境遭遇雪災,臘月22日,沈小容的爺爺驟然離世,一家人陷入無窮的悲痛之中。
2008年臘月28日,故去的爺爺入土為安后,一家人懷著沉重的心情,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休息。許是因為過于悲痛,許是因為喝了一些藥酒,疲憊的奶奶將尚燃燒的蠟燭放在床頭,就帶著沈小容沉沉睡去。那晚,睡夢中的沈小容被奶奶急促的聲音驚醒:她看見奶奶拼命地撲打著熊熊火焰。隨即,她慌忙下地把門打開,把奶奶牽出房門。那時候,她感覺自己從腳到身體各個部分隱隱作痛,她下意識往地下看,才發(fā)現(xiàn)腳上的皮開始脫落,身上的衣服已經(jīng)被燒破,而奶奶的臉已經(jīng)腫脹,衣服已被燒破……
炙熱的火焰,急促的呼救聲很快引起了過往車輛和周邊鄰居注意,不一會大伙兒都過來幫忙救火。大火被迅速撲滅,而此時,沈小容的手已經(jīng)完全失去知覺,腳上的皮已經(jīng)脫落在腳趾上,帶著大量的血跡,奶奶也因傷情過重奄奄一息。不一會兒,救護車將沈小容和奶奶先后送到了敘永縣人民醫(yī)院和瀘州市醫(yī)院接受治療。然而,奶奶因傷情久治不愈,最終離世,沈小容也因大火的灼燒,病情危重,命懸一線。
托起的生命希望
火災之后,沈小容的悲慘遭遇被眾人所知,大家都很同情,也很想幫助這個可憐的小女孩。隨后,經(jīng)江門鎮(zhèn)關工委配合鎮(zhèn)黨委政府向社會愛心人士發(fā)起倡導,為沈小容募集愛心資金6萬余元,把生命垂危的她送到了重慶醫(yī)科大學進行了急救手術。
通過醫(yī)院的緊急治療,沈小容雖然脫離了生命危險,但已是全身燒傷90%以上,面部燒傷100%,雙手手指被燒殘,手部功能喪失。爺爺驟然離世,奶奶因火災喪生,年僅10歲的沈小容一夜之間,不但失去了依靠,還落下殘疾。面對如此絕境,沈小容迷茫了,她不知道未來的路應該怎么走,她該怎么辦,一瞬間,似乎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。然而,沈小容并沒有讓自己消沉多久,因為她意識到,是爺爺奶奶給了她第二次生命,她決心要替爺爺奶奶好好活下去。
在醫(yī)院治療期間,沈小容獲得了來自社會的關愛照顧。2008年5月,出院后的沈小容回到了敘永,因其養(yǎng)父母沒有監(jiān)護能力,在敘永縣關工委、江門鎮(zhèn)關工委的幫助下,她被送去了敘永縣福利院暫住。第二年新學期開學,她來到敘永縣特殊學校上學。她回憶說:“剛回學校的那段時間里,我變得很自卑,不愿意和人交流,擔心別人的嘲笑。后來,在老師的悉心開導下,我開始不斷適應改變,接受自己的一切,努力上進,并重新有了自己的夢想:那就是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,考一所大學?!?/p>
從那以后,在生活中,沈小容開始逐漸適應火災帶來的殘疾和生活不便,尋求自我照顧的方式。她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,自立自強。經(jīng)過長時間的努力后,她漸漸的學會用殘缺的雙手再次拿筆寫字、穿衣、吃飯等。
愛心的接力傳遞
人們常說:“上帝給你關上了一道門,同時也會給你打開一扇窗?!睂ι蛐∪荻?,四川省關工委執(zhí)行主任張中偉赴敘永縣開展的“五失”青少年專題調(diào)研活動,就是上帝為她打開的那扇窗——這是聚集了省、市、縣、鎮(zhèn)關工委合力,共同為沈小容打開的成長、成才之窗。
2014年10月16日上午,沈小容和5名“五失”青少年一同在江門鎮(zhèn)中心校的藝術教室等待著張爺爺?shù)目赐繂?。張中偉一進教室,便親切地詢問每名孩子的現(xiàn)狀,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以及當前的困難。當張中偉詢問至沈小容時,他詳細詢問了沈小容的遭遇以及目前的學習生活情況。之后,張中偉語重心長地鼓勵沈小容,一定要堅強,告訴她關工委的爺爺奶奶會持續(xù)關愛、關注她的成長,并再三囑托市、縣關工委一定要做好沈小容的關愛工作,幫助她健康成長。
之后的7年里,瀘州市關工委、敘永縣關工委、江門鎮(zhèn)關工委持續(xù)不斷地對沈小容施行跟蹤幫扶。
2014年12月,經(jīng)敘永縣關工委原執(zhí)行主任周農(nóng)民與西南醫(yī)科大學附屬醫(yī)院燒傷科的三次對接,沈小容第一次走出敘永,在時任敘永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、縣關工委主任許仁兵和周農(nóng)民的帶領下,來到了該院與醫(yī)生商定救助方案、救助資金等。2015年—2016年,瀘州市關工委、敘永縣關工委、江門鎮(zhèn)關工委先后出資10余萬元,幫助沈小容進行了3次面部手術和手部功能性恢復手術,漸漸地,沈小容的面部的容貌得到修復,原本殘缺短小的手指,在手術中得到舒展,手部的部分功能得到進一步恢復。
白駒過隙,轉眼已是14個年頭,當年那個10歲的小女孩已長大,到了即將大學畢業(yè),走上工作崗位的關鍵時刻。她說:“在大學的時間里,我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,體會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,我的成長離不開黨和政府以及關工委爺爺奶奶們的關心關愛,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無私奉獻,在以后的人生中,我一定要將愛心傳遞出去?!?/p>
關愛從未間斷,愛心一直再繼續(xù),在救助沈小容的愛心接力中,四川省關工委執(zhí)行主任張中偉始終關注沈小容的成長,協(xié)調(diào)解決沈小容生活學習具體困難,助力她圓好讀書夢,改變了她的命運;瀘州市關工委原執(zhí)行主任游瑞林為沈小容募集資金,多次探望,鼓勵她身殘志堅;敘永縣關工委原執(zhí)行主任周農(nóng)民、現(xiàn)執(zhí)行主任張德全主動作為,幫助她解決醫(yī)療、入學、學雜費以及落實扶貧助學項目;江門鎮(zhèn)關工委為沈小容治病落實專人,募集治療資金、落實孤兒政策等……這些關愛共同搭建了沈小容自立自強、成長成才的夢想階梯。
鳳凰涅槃,浴火重生。如今的沈小容,積極樂觀,早已走出陰霾,她堅強勇敢,心懷感恩;她善良刻苦,不怕苦難,她說:“一路走來,我受到了很多關心和關注,我知道自己是幸運的。在以后的人生里,我會感謝每一個關心、幫助過我的人,我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,傳遞愛心,傳遞希望,將愛心之火傳遞下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