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屆四川宣傳關心下一代新聞佳作
參評作品推薦表
?
作品標題 | 四川通江:打造紅色文化進校園“精品” | 推薦單位 | 巴中市關工委 |
作 者 (主創(chuàng)人員) | 楊鑫鈴 | 編 輯 | |
刊播單位 | 共產黨員網 | 首發(fā)日期 | 2022年7月21日 |
刊播版面 (名稱和版次) | 經典案例 | 作品字數 (時長) | 1220字 |
作品評介 (120字以上) | 巴中市通江縣始終站在講政治、謀長遠的高度,堅持把關心下一代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事業(yè)發(fā)展大局統(tǒng)籌部署、一體推進。積極營造紅色氛圍,把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,讓紅色文化進校園、進課堂,走入學生的心靈,促進學生健康成長。最大限度發(fā)揮資源優(yōu)勢,最大程度豐富活動載體,最大范圍釋放社會效益,紅色校園創(chuàng)辦取得顯著成效。 | ||
采編過程 | 通江縣關工委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,緊緊抓住本地紅色資源豐富厚重這一優(yōu)勢,靈活形式,創(chuàng)新方法,筆者在得知這一情況后,立即采訪了縣關工委領導,并深入部分鎮(zhèn)關工委和中小學進行走訪,在掌握了大量佐證材料后,撰寫了這篇通訊。 | ||
社會效果 | 該通訊刊發(fā)后,得到上級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,縣委、縣政府分管領導也予以高度贊揚,縣內外一些中小學校先后與中所寫的學校聯(lián)系交流,并到王坪紅軍烈士陵園開展各類學習教育活動。 | ||
超長作品特別推薦,總編輯簽字: |
https://tougao.12371.cn/gaojian.php?tid=4709692
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始終站在講政治、謀長遠的高度,堅持把關心下一代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事業(yè)發(fā)展大局統(tǒng)籌部署、一體推進。積極營造紅色氛圍,把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,讓紅色文化進校園、進課堂,走入學生的心靈,促進學生健康成長。最大限度發(fā)揮資源優(yōu)勢,最大程度豐富活動載體,最大范圍釋放社會效益,紅色校園創(chuàng)辦取得顯著成效。
緊扣“內涵本質”生命線,打磨紅色“精品教材”。通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首府,留存有眾多革命遺址、珍貴文物,被譽為“露天革命博物館”,特別是孕育的“智勇堅定、排難創(chuàng)新、團結奮斗、不勝不休”川陜蘇區(qū)精神,更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通江兒女奮發(fā)進取、攻堅克難,其時空價值和思想光芒,對青少年教育有重大意義。成立“紅色文化研究室”,為全縣中小學校打造紅色文化提供科學指導,先后建立了“空山戰(zhàn)役勝利紀念館”“毛浴黨政工作會議遺址”“吳榮正將軍故里”等8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家風教育基地。組織編印了《川陜忠魂》《通江100位紅軍人物》《通江女紅軍》《通江十位開國將軍》等百余萬字的地方紅色文化讀物,編寫了《川陜蘇區(qū)青少年》《蘇區(qū)十講》等宣講資料,目前全縣各中小學校都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,真正實現(xiàn)了將紅色文化寫進書本里、搬到課堂上,與國家和地方課程深度融合,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統(tǒng)一。
下好“提質增效”精準棋,串連紅色“精品符號”。開展“紅色文化育人示范?!眲?chuàng)建行動,經嚴格程序、綜合評比,全縣10余所學校成功上榜。依托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資源,組織開展“學將軍風范、做紅軍傳人”活動,確定了“尚智、尚勇、正文、正人”的校訓,創(chuàng)作了“紅星照我向前進”等校歌,打造了“足跡、銘記、秋實”等校史展館,將紅色文化融入教學全過程,校園紅色文化氛圍更加濃厚,“紅色符號”表達更加準確。在紅色文化浸潤下,全縣中小學校先后榮獲紅色主題類獎章獎牌40余枚。通過示范引領,全縣各級各類學校主動“深耕紅色資源、厚植紅色底蘊”,自覺將傳承紅色基因與提升教育質量緊密結合,先后涌現(xiàn)出通江中學、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小學、空山先念小學、毛浴列寧小學、超前外國語學校等大批先進教育單位,全縣教育生態(tài)持續(xù)改善、教育口碑顯著提升。
突出“理想信念”落腳點,塑造紅色“經典課堂”。統(tǒng)籌各類社會資源,舉辦“紅色故事匯”活動,倡導寫故事、講故事、用故事,讓青少年在聆聽故事中接受紅色教育、詮釋精神內涵、激發(fā)前進動力。先后開辦10次紅色故事講解員培訓班,收集整理《王坪三訴說》《十送紅軍(川陜版)》《姐姐背弟走長征》《劉堅奶奶三救總司令夫人》等紅色故事100余個,開展1200多場故事講解活動,聽眾達到100多萬人次。鼓勵、邀請本地老紅軍、老干部進學校、入社區(qū),為學生講解當年創(chuàng)建川陜蘇區(qū)、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歲月、講述革命英雄事跡,激勵廣大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、擔當時代責任,涌現(xiàn)了一大批愛國愛黨的“好學生”“好少年”。同時,通過開辦“紅色故事匯”“紅色講堂”等活動,讓讀紅書、唱紅歌、看紅劇、寫紅文、做紅軍傳人蔚然成風。